■中国经济时报评论员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内部结构性问题,特别是在剧烈的外部不确定环境下,上半年国内经济增长平稳,中国经济取得如此成绩尤为难得。
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尤其是高技术制造业,比如新能源汽车、半导体、智能装备等领域同比增长达到两位数。基建投资受限于地方财政约束增速趋缓,房地产投资增速仍没有转正。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基本与经济增速持平,尤其是“五一”节假日消费均已超出疫前水平,必须承认的是居民中长期消费意愿仍未完全恢复。
出口承压但有亮点,外部需求疲弱导致出口增速回落,而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增速亮眼。
在充分肯定上半年经济成绩的同时,应看到国内物价低位运行进一步抑制了投资,部分企业对未来市场空间存有疑虑,致使企业投资信心不足,诸如此类的挑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物价持续低位运行,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远低于3%的全年调控目标;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连续多个季度负增长,反映了企业利润空间收窄和需求不足。
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处于下降态势,部分三、四线城市甚至是二线城市“去库存”压力较大。尽管中央和地方的利好政策不断,但市场信心恢复过程仍需时日。
地缘政治风险和外需不确定性加剧。地域冲突虽没有失控,但全球忧虑未减弱。中美科技与贸易摩擦不断演化,欧盟对中国产能的反补贴调查,进一步凸显出发达国家的“去中国化”意图。
当前经济仍交汇于恢复期与转型期,需要兼顾短期稳增长与中长期高质量发展目标。国内经济亟须在进一步夯实市场信心、推动宏观政策统筹协调以及从改革要动力等方面着力。
提振民营经济信心,应在制度见效上获取经济动力,进一步明确产权保护、平等准入、公平竞争的制度安排,同时加快落实“构建统一大市场”行动,打破隐性壁垒。杜绝“政策叠加谬误”的发生,进一步加强货币、财政、产业、区域等政策一致性,避免政策间互相抵消。加快改革,从而释放增长潜力,进一步深化社保、教育等领域的改革,为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动能。
下半年,“靶向性”宏观政策需要进一步发力,让民众有更多真真切切的获得感。
财政政策加力扩张且突出效率。下半年中央财政可以适度加杠杆,通过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形成有效支出。可以通过增发特别国债,用于重大科技项目、绿色转型、城市更新等关键领域的投资建设,并且形成有效的实物增长。中央财政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重点支持“三保”支出与民生保障,缓释系统性财政压力。
货币政策维持宽松基调且要强化结构性工具。虽然美联储保持联邦基准利率不变,对国内降息形成压力在线实盘配资,但国内利率下调仍有空间,特别是在物价低位水平下,中国人民银行可以适时下调政策利率或引导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降,以刺激居民消费与房地产信贷。国内可以利用结构性工具,如科技创新再贷款、绿色金融工具、普惠小微贷款等,发挥“定向滴灌”作用。
天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