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国务院召开做强国内大循环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经济思想,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当前经济形势,把发展的战略立足点放在做强国内大循环上,以国内大循环的内在稳定性和长期成长性对冲国际循环的不确定性,推动我国经济行稳致远,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必须深刻领会“内需主导、内部可循环”的大国经济优势,结合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要求,通过科技创新突破供给约束、通过制度改革疏通循环堵点,以“创新驱动”与“改革驱动”的“双驱动”协同发力,推动实现供需适配与要素配置效率的“双提升”,推动经济循环质量跃升至更高层次。
大国经济内需主导优势的历史逻辑
国内大循环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战略选择,其核心是通过畅通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等环节,构建以国内需求为主体的经济循环体系。国内大循环不仅是对“全球化不可逆转论”的深刻反思,同时也是对传统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的主动调整,其根本目标在于通过扩大内需、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经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这种转型不仅有助于增强经济韧性,还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提升中国经济的自主性和稳定性,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从国际经验看,美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依托庞大的国内市场完成技术跃迁,其GDP总量在1870—1913年间年均增长4.3%,远高于同期英国的1.9%。这一进程验证了内需市场对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虹吸效应,规模化需求催生专业化分工,市场需求支撑研发投入,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互动。对我国而言,14亿人口构成的超大规模市场,2023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8.8万亿元,连续十年稳居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呈稳定增长态势,潜力释放空间巨大。
马克思资本循环理论指出,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的顺畅衔接是经济循环的基础,大国经济的内循环能力主要体现为要素配置效率与制度供给质量的协同提升。当前我国在产业链协同中,如芯片产业国产化率不足20%;东西部人均GDP还存在差距;户籍制度仍制约着流动人口消费潜能等问题。破解这些问题,需要构建科技创新+制度改革“双驱动”的循环体系,通过技术创新优化生产结构,通过制度改革畅通要素流动,通过社会保障强化消费能力,从而充分发挥国内大循环的市场潜力。
“双驱动”内在协同机制的辩证逻辑
技术创新与制度改革的“双驱动”演进。技术创新与制度改革的协同具有“基因重组”效应,通过“研发迭代—政策迭代”同步机制,不仅大大提高科技成果创新和转化水平,还发挥出政策激励效能,可有效将科技成果转化周期缩短一半。实践表明,制度滞后将导致技术红利耗散,如日本机器人产业曾因“重技术轻应用”错失市场主导权,而我国的制造业转型则证明,当研发投入强度每提升1%,配套制度创新效率需同步增长0.8%,才能形成“技术突破—制度适配—产业升级”的正向循环。
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互补机制。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区域市场一体化指数从2012年的0.58提升至2024年的0.79,但地方保护主义仍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2024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率为14.6%,高于美国7.2%。浙江“最多跑一次”改革将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江苏“不见面审批”覆盖98%政务服务事项,这些实践举措证明“放管服”改革能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政府划定跑道、企业自由赛跑”改革机制,既避免“重管制轻市场”导致的活力抑制,又防范“市场万能论”下的结构失衡。
自主创新与改革开放的相互促进。首先科技创新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必须坚持自立自强,自主可控,目前国产芯片设计能力进入5纳米工艺阶段,但光刻机、工业软件等短板仍需突破。与此同时,需避免陷入“闭门创新”误区,特斯拉上海工厂本土化率提升至95%,带动长三角形成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印证了“以开放促改革”与“以创新控风险”的路径优势,有效规避“重内需轻开放”的封闭陷阱。
“双驱动”支撑做强国内大循环的实践逻辑
以“双驱动”协同破解发展难题,需在要素配置、创新融合、产业链韧性、供需平衡四大维度持续发力。通过技术革命重塑产业格局,通过制度突破释放市场活力,方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坚实的支撑。
破除壁垒,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实现资源要素高效配置。破除地方保护与市场分割、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是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关键抓手。当前,我国资源要素错配问题仍存,部分区域存在隐性行政壁垒,需要通过制度创新与政策优化推动要素流动。其一,强化差别化要素配置机制。借鉴浙江省“亩均论英雄”改革经验,建立以单位产出效益为核心的资源要素分配体系,对高效企业优先保障能源、用地、信贷等资源,倒逼低效企业转型升级或退出市场。其二,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探索推进试点土地、数据等要素专项改革,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并将已有的成功经验加速推广。其三,构建统一市场基础设施。加快电力、数据、技术等全国性市场建设,如推进电力现货市场全覆盖、数据要素交易平台互联互通,未来需在物流标准、产权保护等领域深化整合。
双向赋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是培育新动能的核心路径,需以制度创新打通“实验室到生产线”的堵点,实现技术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其一,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采用“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机制,集中突破芯片、新能源等领域“卡脖子”难题。其二,创新成果转化机制。黑龙江推行科技成果产业化“三大策源地”行动,设立中试基地和产业研究院,四年内目标转化1200项技术。其三,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通过税收抵免、场景开放等政策,引导企业向创新链前端延伸。探索建立“科研反哺转化”循环机制,促进其市场化运营与人才激励制度使研发投入产出比不断提升。
区域协作,提升产业韧性,深化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完备。构建自主可控的产业链需强化专业化分工与跨区域协作,通过“补链强链拓链”增强抗风险能力。其一,完善区域分工机制。通过国家“十五五”规划进一步落实各地错位发展细分互补战略,探索建立产业地图动态监测系统,避免重复建设。其二,实施精准补链行动。针对纺织、食品等传统产业链,制定“五张清单”动态识别短板,开展定向招商,绘制产业链“全景图”,通过“链主”企业带动上下游集聚。其三,推动供应链数字化升级。依托产业互联网平台整合供应链数据流,数据要素链能消除信息孤岛,增强产业链快速响应能力。其四,建立韧性评估体系。构建涵盖抵抗力、恢复力、转型力的评价指标,通过大数据实时监测产业链风险,政府可针对性提供信贷支持或应急储备,提升系统抗冲击能力。
消费引领,优化供给,促进供需动态平衡。实现供需高水平动态平衡,需以消费升级牵引供给创新,通过政策改革释放内需潜力,同时以优质供给创造新需求。其一,消费政策精准发力。推广“消费券+企业券”组合拳,如探索发放百货、家电、餐饮等多领域消费券,联动银企资源放大乘数效应。其二,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发展绿色消费、银发经济等新增长点,如推广碳积分兑换商品机制,引导低碳消费。其三,构建智能供需匹配体系。应用动态匹配算法优化资源配置,技术要素市场需完善数据定价、交易规则,促进供需信息高效对接。其四,强化民生导向供给。推动医疗、教育等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扩大普惠性服务供给,实现惠民生与促消费双赢。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中心研究室副主任]配资新闻网
天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